![]() 金秋九月,河北黃驊玉夫人冬棗園里一派豐收盛景。紅彤彤的冬棗掛滿枝頭,果農們穿梭林間,小心翼翼地將成熟的果實采摘、分揀、裝箱,空氣中彌漫著清甜的果香。今年,這片采用碳氫核肥技術種植的冬棗園交出亮眼成績單——同比增產三分之一,經專業(yè)檢測達到零農殘標準,且各項指標符合歐盟有機農產品準入要求,為現(xiàn)代農業(yè)綠色發(fā)展提供了生動實踐。 ![]() 從“憂農殘”到“零農殘”,果農十年探索終圓夢 “種出不用洗就能吃的冬棗,是我琢磨了十幾年的心愿。”園主劉新枝捧著剛摘下的冬棗,指尖輕輕摩挲著光潔的果皮,語氣里滿是欣慰。此前,為應對病蟲害、保障產量,冬棗種植過程中難免使用一點農藥,不僅影響果實口感,殘留問題更讓她心里“不踏實”。 ![]() 轉機出現(xiàn)在2025年初。得知碳氫核肥這一生態(tài)型肥料——以二氧化碳捕集技術為核心,能通過增強光合作用、改良土壤實現(xiàn)增產減殘后,劉新枝立刻聯(lián)系廠家,先后三次上門考察技術原理、查看實驗田效果,最終下定決心將自家果園改造成碳氫核肥實驗田。“咱農民種地不能瞎嘗試,但要是能解決農殘問題,再麻煩也值得。” ![]() 碳氫核肥顯威力:提質增產還護土 如今走進果園,肉眼可見的變化處處彰顯著碳氫核肥的技術優(yōu)勢。摘下一顆冬棗,薄皮輕輕一咬便脆裂開來,厚實的果肉中,果核細小如米粒,入口先是清甜,而后蜜香在舌尖散開,脆嫩口感遠超普通冬棗。經檢測,這批冬棗糖度達18.5%,較往年顯著提升。 ![]() “這技術不只是讓果子好吃,還把地養(yǎng)好了。”劉新枝撥開枝葉,指著掛滿果實的枝條介紹,“以前一根枝椏最多掛七八顆棗,還得疏果,今年一根枝能掛十幾顆,顆顆勻稱飽滿,沒一個次果。”更讓她驚喜的是土壤的變化:過去板結嚴重、澆水難滲透的土地,如今變得疏松多孔,手指一捻便能搓成細土。 ![]() 據(jù)了解,碳氫核肥通過“以葉促根”機制,先激活葉片光合作用,再將養(yǎng)分反向輸送至根系,促進根系發(fā)育、增強養(yǎng)分吸收能力;同時能減少土壤中亞硝酸鹽、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殘留,緩解土壤板結、酸化問題。此外,健康的根系與葉片還能抑制害蟲繁殖,增強果樹抗病蟲害能力,從源頭減少農藥使用需求,實現(xiàn)“增產、提質、減害、環(huán)保”多重目標。 ![]() 綠色成果引效仿,現(xiàn)代農業(yè)有了新方向 眼下,劉新枝的冬棗園不僅迎來豐收,更吸引了周邊十幾戶農戶前來參觀學習,不少人已決定明年引進碳氫核肥技術。“收購商來園里嘗了棗,說口感比去年好太多,愿意多給兩毛錢一斤,這就是最好的認可。”劉新枝笑著說,這些帶著“黃驊印記”的綠色冬棗,即將走上更多消費者的餐桌。 ![]() 從“靠農藥保收”到“靠技術提質”,黃驊碳氫核肥冬棗園的實踐證明,綠色種植既能守護土壤生態(tài),又能讓農民腰包鼓起來,更能為消費者提供“放心果”。如今,這片豐收的果園已成為當?shù)噩F(xiàn)代農業(yè)轉型的“樣板田”,為更多地區(qū)探索可持續(xù)農業(yè)發(fā)展路徑提供了有益借鑒。(記者靳新國李月) (責任編輯:土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