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國-Media OutReach-2019年4月19日-在香港,多發性骨髓瘤發病年齡多介于60至70歲之間,常見病征包括骨痛、貧血、血鈣升高及腎功能受損,由于癥狀不明顯,容易忽略,以致耽誤治療。臨床上不少患者等到骨痛難捱而求診,才發現患上了多發性骨髓瘤,所以屬高危年齡的人士,如果骨痛持續于休息或睡眠的時候出現,甚至半夜痛醒,就應及早求醫作詳細檢查。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陳敏航醫生 多發性骨髓瘤無法根治,以往整體生存期只有2至3年,緩解率也欠佳,近年新型藥物面世提升了生存率,不少病例可延長達10年的生命,并同時可緩解癥狀以保持生活質量。目前新一代的治療方案,是確診后先進行誘導治療,當中搭配2至3種藥物,包括類固醇、免疫調節劑、以及較新型的靶向藥物如蛋白酶體抑制劑;當病情逐漸穩定后,65歲以下較年輕患者可安排進行自體骨髓移植手術作為鞏固治療,并隨后接受約2年的維持治療。如果患者超過65歲不宜做自體骨髓移植,則可誘導治療后接受維持治療。 新型蛋白酶體抑制劑有皮下注射、靜脈注射及口服等劑型,效果、起效速度和副作用各不相同,較新的蛋白酶體抑制劑卡非佐米,屬起效快,副作用少的藥物,此藥有兩種不同的注射劑量,以適合不同體重的患者,對患者而言除了較方便,也不會造成藥物浪費,某種程度上可減輕醫藥開支。 曾有一位已年近八十的婆婆,于3年前因跌斷大腿骨而求醫,繼而經詳細檢查后,確診患有多發性骨髓瘤。當時只能接受傳統藥物治療,卻于1年后病情惡化,出現嚴重骨痛和不明原因發燒,需長期住院醫治。近年婆婆因希望與伴侶在一起而轉至私家醫院,并接受較積極的藥物治療。經注射蛋白酶體抑制劑卡非佐米后,患者的病征得以緩解,病情有顯著的改善,離世前的生活質量一直得以保持。最令人感動和鼓舞的是婆婆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 (責任編輯:海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