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媒聯動☆傳媒聯盟 2014-04-16 重要通知與聲明  2020年精選20個創業好項目——期待與您早日聯手合作共贏  僅需5.8萬元就可通過CCTV點睛播出1個月和通過GJTV等百家媒體聯合常年展播  評選與出版《當代百名書畫藝術名家抗疫作品展》的活動通知 五秒電視廣告只需五十元☆本項目正在誠征各地代理 點此查看加盟合作☆本站人才招聘公告  
當前位置: 主頁 > 人物 >

敬畏生命,醫路前行 ——記鄭州市學術技術帶頭人王金良

時間:2019-06-21 16:35 來源:中國傳媒聯盟作者:海諾
有一種職業叫醫生。 這是一個奉獻的職業,青春和熱血,歡笑和淚水 這是一個收獲的職業,感動和滿足,樂觀和進取 這是一個堅守的職業,責任和理想,健康和生命 很多人喚他們為守護生命的使者。 也有人稱他們是和平年代的戰士。 還有人說他們是沒有勛章的英雄! 忍痛割愛,樂在其中 2008年,王金良碩士畢業于南方醫科大學,進入鄭州市骨科醫院工作后不到一年,結婚才不足半個月,他就被選派至北京積水潭醫院參加衛生部專科醫師試點培訓。兩年的學習,王金良不但豐富了理論和臨床經驗,在耳濡目染讓他意識到,醫生是一個能幫助人的職業。為

  有一種職業叫“醫生”。

  這是一個奉獻的職業,青春和熱血,歡笑和淚水……

  這是一個收獲的職業,感動和滿足,樂觀和進取……

  這是一個堅守的職業,責任和理想,健康和生命……

  很多人喚他們為“守護生命的使者”。

  也有人稱他們是“和平年代的戰士”。

  還有人說他們是“沒有勛章的英雄”!

1.jpg

  忍痛割愛,樂在其中

  2008年,王金良碩士畢業于南方醫科大學,進入鄭州市骨科醫院工作后不到一年,結婚才不足半個月,他就被選派至北京積水潭醫院參加衛生部專科醫師試點培訓。兩年的學習,王金良不但豐富了理論和臨床經驗,在耳濡目染讓他意識到,醫生是一個“能幫助人”的職業。為此,他經常夜以繼日工作,常常忙碌到凌晨三點是家常事。也正因為“能幫助人”“善吃苦”,學習回來后,他如愿地成為了一名關節病科醫生,開始了自己的從醫路。

2.jpg

  “既然是治病救人的工作,就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和馬虎”。王金良用“細心、嚴謹、專業”踐行著醫者應有的責任和擔當。他告誡自己,做一個好醫生要敬畏生命,首先要根深于臨床,從摸爬滾打中鍛煉自己。在臨床工作中,每個病人的病情不一樣,體質不一樣,合并癥也不一樣,加之關節科病人多為老年患者,身體代償能力差,圍手術期管理需要仔細甄別,及時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因此,每收治一位病人王金良都會格外的認真、細致,累些、忙些也在所難免,但王金良醫生卻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歷練自己,見到的病歷才多,感知才多,收獲才最大,基礎才打的更牢。

3.jpg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樣來形容一名外科醫生的成長最恰當不過,練就一雙解除患者病痛的“巧手”并非易事。從醫10余年,日復一日,王金良已記不清自己看過多少位病人,但是對待每一病人,他都一視同仁,一絲不茍地捕捉著病人的變化。“顧不上吃飯,顧不上喝水”也是常有的事。隨著接觸患者的增多,為了提高自己,王金良也不再滿足于在北京積水潭醫院兩年學習的知識和臨床的積累,2016年,他通過層層選拔,通過全國僅有的6個面試名額,成為紐約特種外科醫院的一名學員, 2個月回來后多次參與中外學術活動,擔任翻譯工作。

4.jpg

  “我不但收獲了先進的技術,也提高了自己的英語水平,更重要的認識了很多業務技術很強的同行!” 王金良提及自己赴紐約特種外科醫院學習很自豪。他說自己一整天不停歇的工作,從教授那里學到了最先進的關節病診療知識,回來后又多次擔任外國教授的翻譯,不但面對面的交流,還在手術中站在手術切口最清晰的位置,有力促進了技術理念的更新。對此,王金良用“忍饑挨餓,樂在其中”描述自己的工作狀態,“忙起來的時候,精神高度集中,眼前只有病人,只有工作,顧不上其他的事兒,但是每次為病人診療之后都會有所收獲,有時候是疾病方面的,有時候是生活態度方面的。所有的收獲都會幫助我進步,為我以后能更好的服務于病人提供助力,所以我是樂在其中。” 王金良欣慰地說道。

  病人需要,是他的追求

  來自駐馬店平輿縣的張立勇,帶著久病的兒子來看病,老漢百感交集,講述自己白發人帶著黑發人多年輾轉求醫的故事,兒子今年30歲,已經有10幾年的求醫歷程,孩子罹患的是強直性脊柱炎,不能行走,沒法平視前方,多方求醫無果,病情也在逐漸加重,兒子經歷疾病的折磨,變得也異常狂躁,甚至出現毆打父母的情況,做為父母看著兒子痛心無比。

5.jpg

  今年3月份,經過熟人介紹,到鄭州市骨科醫院關節病科Ⅱ找到王金良。經過術前周密的計劃,決定和脊柱科合作,分期進行手術, 先行左髖關節置換,打開僵硬的髖關節,再經過脊柱科矯形,使患者能抬頭望前方,經歷過手術、康復,現在患者已經能夠站起來行走,父母專門做了一塊匾,來表示感謝。

6.jpg

  王金良深知,新時代的醫生要緊跟時代進步,有創新精神,了解并掌握最新的科學技術,才能更好的服務于臨床。為更好服務患者,加快患者康復,王金良在科室主任王少華、副主任魏瑄的帶領下,利用在國內外進修、學習的知識,并結合國內外骨科專家們交流的機會,確定了開展前入路髖關節置換技術的設想,并專門買來尸體進行實驗,在熟練掌握前入路髖關節置換技術后,開始在臨床上運用推廣,如今已有3位患者收益。

7.jpg

  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余,王金良熱衷科學研究工作,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并先后獲得河南省中醫藥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他的學術成就也日漸得到同行認可,入選了中國骨科菁英會,吳階平醫學基金會全國青年醫師聯盟常務委員,亞洲人工關節學會講師團成員等組織。隨著臨床實踐的積累和總結,近年來在國內外大型學術會議上進行多次專題發言,取得驕人的成績,其中,2018年在COA大會專題發言2項, 2018年亞洲關節外科大會專題發言1項,2019年CAOS專題發言3項。在科研方面同樣碩果累累,參與鄭州市惠民工程兩項,目前在研課題三項。如今,王金良在股骨頭壞死,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的診斷及治療有特長,尤其是髖膝關節置換術。

8.jpg

  選擇了做醫生,就選擇了付出和堅守。談到做醫生對家庭的影響,王金良說:“我愛人也是醫生,我們彼此之間可以相互理解,但是對家庭而言是有虧欠的。對老人和孩子的陪伴都比較少,只能盡可能的抽出時間來盡做兒女、做父母的責任。做兒女、做父母,我們可能并不合格,但是,我們要讓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一名為更多的人守護健康的好醫生。”

  他常說,病人需要他,是他的追求,為此,付出一切都是值得的。 (閆洧濤)


(責任編輯:海諾)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織夢二維碼生成器

影視聯盟  紙媒聯盟  網絡聯盟   律師聯盟  人員查詢  加盟合作  最新最熱

特別申明

部分內容源于網絡 目的在于傳播 如有侵權速聯秒刪